貓因為愛追捕小型的齧齒動物,所以能治鼠已是眾所周知的事,不過面對瘟疫,也有機會變成犧牲品,例如曾多次肆虐全球的鼠疫(Plague),不單對人類帶來生命威脅,貓也一樣會遭殃。
想起鼠疫
最近閱到一宗BBC報道,指在1665-1666年間倫敦死於疫症的人的遺體骸骨上發現了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證實當年倫敦大瘟疫死亡的個案很大機會也是鼠疫造成。根據歷史記載,鼠疫約有三次全球大流行,包括541年開始的查士丁尼大瘟疫(Justinian Plague)、始於14世紀的黑死病(Black Death或Great Plague)和19世紀源於中國的一波大規模爆發,稱為現代瘟疫(Modern Plague)。香港亦於1894爆發,當時有微生物學家來到香港找尋病原,最後證實法籍專家阿歷山大·葉赫森(Alexandre Yersin)所發現的桿細菌就是病因,稱為鼠疫桿菌,其學名以他姓氏命名。
研究發現,這種細菌存活於各種齧齒動物身上,包括老鼠和松鼠,當跳蚤(Flea)吸食這些受感染的齧齒動物血液後,也會受感染而變得更飢餓,便跳到其他動物和人類身上叮咬和吸吮血液,從而把鼠疫桿菌傳播開去,人類、貓、狗、兔等動物也會受感染和播疫。
有關倫敦一場大瘟疫時期的屍體DNA的報道:
DNA confirms cause of 1665 London’s Great Plague (By Nicola Stanbridge, BBC)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37287715
在1665-1666年間英國爆發了一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名為倫敦大瘟疫(Great Plague of London),令倫敦接近四分一人口死亡,近日約3500具相信是當時大瘟疫時期死亡被埋葬的屍骸被起出,從其牙齒中抽取樣本到德國的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進行DNA測試,發現帶有鼠疫桿菌,故可推論當時的瘟疫也是鼠疫。
▲在17世紀英國倫敦發生瘟疫的地方埋葬的死者骸骨,從其牙髓取出DNA樣本,檢驗出有鼠疫桿菌。
▲1665-1666年爆發的倫敦大瘟疫(Great Plague of London)比起14世紀歐洲的大疫情「黑死病」規模細,但卻是英國本土至今最後一場大規模疫情。
鼠疫的可怕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感染人類後,病者會有發燒、頭痛、發冷和虛弱等徵狀,細菌會在淋巴腺內繁殖,造成發炎和腫脹,更會造成傷口流出膿液,其他人如接觸到膿液也有機會受到感染,這種為腺鼠疫(Bubonic plague)。另一種為敗血性鼠疫(Septicemic plague),當細菌如散播到身體其他部位,皮膚和內臟會出血,皮膚、手指頭和鼻都會轉黑然後死亡,所以有「黑死病」的說法,這情況除可以從腺鼠疫惡化過來,亦有機會從受感染的蚤咬或接觸受感染動物屍體而感染發病。傳染性最高的就是肺鼠疫(Pneumonic plague),病者會出現胸口翳悶和咳嗽,咳出帶血的痰和呼吸困難,肺鼠疫感染潛伏期只有1-3天,比腺鼠疫短約一半時間,更甚是如不及早醫治,會很快死亡,患者的飛沬亦能傳播細菌,傳染性極高。
患上鼠疫的死亡率大約為30-60%,現代醫學已可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療,加上各國的衛生標準提高,近年爆發不算嚴重。話雖如此,鼠疫是由受感染的齧齒動物和跳蚤傳播,致病細菌一直存活於自然界,故隨時可傳染給其他動物和人類,故到現在,鼠疫仍在非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流行,較嚴重的包括馬達加斯加、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秘魯,大家前往這些地區要特別留意。
而根據一些科學研究,鼠患與近年的氣候變化也有關係,例如有些地區降雨量比正常多,令植物生長速度較快,便會為齧齒類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致令數量激增,有利鼠疫傳播,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不要小看跳蚤,牠足以引發疫症,鼠患、流浪動物和環境衛生都值得關注!
▲這是世衛2000-2009年所統計到各地鼠疫的個案,非洲特別嚴重,但先進如美國也一樣有,並集中在西岸。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圖片解釋了鼠疫如何透過跳蚤傳播,鼠疫桿菌可以在自然界透過齧齒動物和跳蚤循環寄生,當人類或和家畜被這些帶菌的跳蚤叮咬也會被傳染,如跳蚤留在貓、狗或兔子身上,亦可再跳到常接觸的人類身上叮咬傳播鼠疫。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有關鼠疫的資料: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24/3028.html
世衛有關鼠疫的資料: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67/en/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資料:
http://www.cdc.gov/plague/index.html
預防鼠疫方法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家居環境方面,應杜絕齧齒動物的食物來源和堵塞鼠類匿藏之處。
‧妥善儲存食物於有蓋的容器內,和不要把寵物的糧食擱置過夜,以免成為齧齒動物的食物。把所有垃圾和食物的渣滓存放於妥善蓋好的垃圾桶內。垃圾桶必須至少每天清理一次。
‧保持地方清潔,特別是垃圾房和樓梯清潔。避免堆積雜物。
‧定期檢查所有花圃以防止齧齒動物繁殖。
‧如欲獲得更多有關鼠患的預防及控制的資訊,可致電2319 8224與食物環境衞生署防治蟲鼠事務諮詢組聯絡。)
‧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並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搽驅蟲劑,防止被跳蚤叮咬。
‧如要到訪鼠疫的流行地方,應遠離老鼠出沒的地方和切勿觸摸死去的齧齒動物。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防止被跳蚤叮咬亦同樣重要。
治鼠變虐貓?
貓也會被感染?是的,若貓被帶有鼠疫桿菌的跳蚤叮咬,也有機會感染而死亡。那靠貓治鼠豈不是害了貓兒牠們?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自古以來,養貓來防止老鼠在家裡偷吃食物、破壞家具,又或防止老鼠在糧食倉庫偷吃,的確是有一定功效。可是,透過貓兒把鼠疫傳給人類的個案,在近數十年也時有發生,在以往人類未了解鼠疫傳播途徑時,瘟疫發生時已會撲殺貓狗,現在又會如何呢?真叫人擔心。
家貓的天賦在千年的馴化後仍沒失去,牠們確是治鼠能手,但科學地考量,貓也有機會把鼠疫傳給人類,所以要預防鼠疫,用以上所列的方法,從改善環境和公共衛生著手可能更好!
再者,網上流傳很多談論流浪貓的文章,不少人都提到很多流浪貓其實原先就是用來治鼠,因為放養的人沒把之絕育,之後就造成遺棄和繁衍更多下代的不良結果,這些貓雖然可能仍盡忠職守為我們繼續「治鼠」,但卻遭遇欠缺食物捱餓、打鬥受傷、染病乏醫、受虐待……等等,可能死得更快。弄不好,真的來了鼠疫,牠們有更大的理由被消滅,治鼠變成治貓了。從動物福利角度看,十分可悲!
▲讓貓在戶外活動,牠們會經常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動物,包括能傳播鼠疫的齧齒類動物,有時牠們也愛捕捉昆蟲、爬蟲類和鳥類,同樣有多種寄生蟲,所以貓是要定期餵杜蟲藥(請向獸醫查詢),如可能,應盡量養在室內。
養在室內吧!請支持領養
所以,在香港,大家應支持採用動物福利角度來對待貓,就算說要治鼠,都應把貓養在室內,不要外放,貓在家裡,其實老鼠也不敢進來,就算一旦進來播疫,也能從一個單位的範圍及時控制。在近郊地方,或仍有很多人放養貓狗,建議應做好絕育,並時刻留意牠們的健康狀況。而負責照顧流浪貓的義工,多會按照正確方法餵飼流浪貓(保持衛生和避免剩下食物,反變成養鼠為患),並向合法的愛護動物組織提供消息和尋求協助,進行如「絕育放回」或領養等措施,如你也想幫忙,應加入他們的行列,而流浪動物問題最治本的方法還是領養和阻截棄養。更重要是大家顧全公德,攜手改善社區環境,減少鼠患,這必須要由市民和政府共同努力。
香港鼠疫
老鼠在香港十分常見,常見品種有溝鼠(Rattus norvegicus),黑鼠(Rattus rattus)和小家鼠(Mus musculus),因牠們是雜食性,適應力和繁殖力都是一流,跟人類一起生活更是牠們的最佳選擇。老鼠絕對是傳播疾病的媒介,包括外寄生蟲的傳播,如上述的鼠疫是透過跳蚤傳播,也可透過蜱(Tick)和蟎(Mite)傳播如斑疹傷寒,當然直接咬傷人類而傳播的疾病也不少。要徹底消滅牠們,可謂極之困難。但只要明白牠們需要的是食物,改善環境衛生和減少牠們可匿藏的地方,都是較有效的防治方法。
其實香港由上世紀20年代後已未再有鼠疫爆發,對上一次大規模爆發則為1894-1926年,是第三次全球大流行(Modern Plague)中的一部分,30年間共2萬人因而離世。這次疫症的爆發,也促使香港的西醫醫療和公共政策的發展,是歷史的重要一頁。當年港島華人聚居的太平山街,是疫情的重災區,港英政府強行把患者隔離遷走,並進行清洗消毒,自此出現了「洗太平地」這一經典詞。太平山街的民居被清拆後,改建成卜公花園。
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提供的防治老鼠的方法:
http://www.fehd.gov.hk/tc_chi/safefood/risk-pest-rodents.html
▲香港自1920年代起已再沒有爆發鼠疫,但當局仍繼續監察各區鼠患,進行鼠蚤指數調查,當鼠蚤指數高於1的地方,便會採進行減鼠蚤和滅鼠行動。而2000年起,全港每年都會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統計鼠餌被老鼠咬囓的百分比,作為鼠患參考指數,以科學化和客觀方法來評估鼠患程度。
中秋火龍與瘟疫
適逢中秋佳節臨近,香港銅鑼灣大坑居民在這段時間都會按逾百年傳統舉行舞火龍活動,讓筆者想起這傳統與鼠疫的關係。
大坑舞火龍已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資料指是19世紀末時出現的,話說當年中秋前夕的晚上,颱風來襲,一條蠎蛇吞食了村裡的家畜,結果被村民打死,惟翌日蛇屍失蹤,有說蠎蛇已化身為龍,為復仇而對大坑村降來瘟疫,令多個村民病死,後來用舞火龍來解脫此疫災,結果成為每年祈求全村安寧的習俗。
觀其時間,香港正值鼠疫,會不會因為吃老鼠的蠎蛇死了,令鼠患增加而造成鼠疫在村中傳播呢?這個推論已有不少人提出過,姑勿論怎樣,也是一個有趣又富傳奇色彩的習俗。
▲逾百年的大坑舞火龍習俗,是與19世紀末的疫症有關,會不會是鼠疫呢?
瘟疫一來就想起貓
中肯而言,貓其實很少會帶有直接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但近年多了人注重健康,愈來愈變得緊張,好像有些想生孩子的女士,會怕貓帶有弓漿蟲而影響胎兒;又如2003年SARS爆發,說貓帶有冠狀病毒,可能會傳播SARS病毒,結果又有貓排隊被送死,其實都是一場誤會。沒錯,貓會帶人畜傳播的疾病,包括鼠疫,但一隻貓好端端在家裡,又怎會帶病?定期為貓杜蟲、防蚤和作獸醫檢查,家裡做好防蚊措施,有不明白就找醫生和獸醫,便會少很多煩惱,對不對?
最近我們又要擔心!人根本就是大量傳染病的宿主,就像最近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蚊是傳播媒介,人也是!在人煙稠密的香港,像登革熱一樣,一旦爆發,就會傳播得很快。
希望瘟疫不要來,祝大家和貓兒都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