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犬的鈎蟲其實也可影響人,避免在戶外赤腳,因可人畜共患……
最近病例
之所以談起鈎蟲(Hookworm),是因為最近看到外地有報道指有人因赤腳在泥上做園藝,不幸被貓、犬鈎蟲的幼蟲鑽入皮膚,引致痕癢不適,需要接受治療。如不甚了解,難免會感到恐懼,究竟自己養的貓、犬會否傳染給自己呢?
貓、犬鈎蟲
首先要了解貓、犬常常感染的鈎蟲,其實是一種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的寄生蟲,蟲卵和幼蟲經感染動物的糞便排出,其他貓、犬,甚至老鼠等動物吃進蟲卵和幼蟲後,會直接在其腸道發育生長和繁殖,而有部份幼蟲甚至可經動物皮膚鑽入其體內,再沿循環系統移到肺部,經氣管再吞下返回腸道發育成蟲,此外,鈎蟲亦可由母貓、犬經哺乳傳給幼雛。這些鈎蟲會停留在腸道吸血維生,患者會有組織的損傷和貧血病況,病徵包括血便、嘔吐等,嚴重可令身體虛弱,甚至死亡。
感染貓、犬的腸道寄生鈎蟲的主要品種有Ancylostoma caninum、Ancylostoma braziliense和Uncinaria stenocephala,另外也有一種感染牛隻的為Bunostomum phlebotomum,這些除影響動物也影響人的。

人染貓、犬鈎蟲患CLM
以上貓、犬的消化道鈎蟲的幼蟲一樣會由皮膚鑽入人體,所以也是人畜共患的(Zoonotic),鑽入皮膚後會不斷爬行,造成皮膚幼蟲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簡稱CLS),患者會感到極痕癢難受,而且皮膚會留下蟲體移動所造的紅斑。除了發現品種Ancylostoma caninum可能會寄生到人類的腸道(但無法成熟繁殖),一般來講,鑽入人皮膚的貓、犬腸道鈎蟲多會在數星期後停止生長。


人類腸道鈎蟲
除以上的貓、犬鈎蟲,其實也有專寄生人類腸道的鈎蟲,品種包括Ancylostoma duodenale、A. ceylanicum和 Necator americanu,其生命史也相若,除經糞口傳播,幼蟲也可經皮膚鑽入體內,移到肺部再到腸道,對身體造成相當的損害,影響健康。


預防勝治療
以上無論那一種鈎蟲,其實要預防極之容易,最重要就是避免接觸到蟲卵和幼蟲,基本上進食前常洗手是必做的,要避免直接接觸動物的排泄物,接觸動物後應盡快洗手,避免經進食時感染。至於在戶外草地、泥地或沙灘等,應避免赤足或讓外露皮膚接觸到沙泥,以免幼蟲鑽入皮膚。不少有管理的沙灘也是禁止攜犬進入的,就是要減少人畜共患的疾病,市民亦應遵守規則。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貓主人,不應讓貓外出,已大大減少感染風險,亦應定時為貓、犬驅蟲,如有疑問應在每年帶寵物體檢時向獸醫查詢,當然,凡察覺貓、犬身體狀況有異,亦不應遲疑,立即找獸醫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