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EDER談#5】哪來的FIP?

FIP這種病聞者色變,昔日很多Breeders也無辜背上罪名……

過去的悲劇

在十年前(2013年前),若貓被判斷患上貓腹膜炎(簡稱FIP),第一時間相信是從其他貓傳染得到致病的病毒,而很多獸醫也會斷定其他貓都可能已感染,因為當時常有誤解以為同一群貓先後夭折都一定與這病有關。由於當時這是絕症,而且複雜難驗,結果有些人會倡議把其他根本沒確診的貓一同人道,以清掉病毒傳播的途徑,惟看回頭,這些簡單的方法其實是製造悲劇。

謎團已解開

幸而,在分子生物科技的進步下,終於發現到這種致命的疾病是先從一種泛存在任何貓的腸病毒變種而來,而非單純的直接傳播,又或必然從母貓垂直傳播給幼貓。更重要是,這種腸病毒又或變種的FIP病毒,根本不是出現在貓多的貓場或繁殖的貓身上,而是廣泛存活在任何貓的身上。雖然至今傳播和變種的路徑仍未完全清晰,但大多數研究者已發現,致病的病毒一般在免疫力低的貓身上出現,即是說,一種常見的普通病毒會趁貓虛弱時變種,諸如幼貓、老貓或已患病的貓,因而著力提醒所有愛貓者,為免令病毒變種成嚴重的FIP,最佳的方法是任何時候都不要讓貓的免疫力下降,例如應減少牠們受的壓力的機會。

還Breeders們清白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無論獸醫或一些動保人士,都常愛提出一個論調:就是指血統貓(純種貓)染上FIP的機會比一般貓高。其實,究竟有多少個案真的關血統貓事呢?而感染的源頭是否一定是由染病的貓直接傳給其他貓呢?正正因為研究發現沒有明確的論證,最後才有人發現原來是由另一種病毒突變而來,根本與血統貓又或繁殖貓有必然的關係。

不過,正如上述貓遇壓力大,例如一些毫無節制大量繁殖的劣質貓場,又或一些已因接收量過大已無能力為貓逐一隔離觀察的貓收容所,毫無疑問是傳播病毒的最佳場所,可以是致病病毒直接的傳播,也可以是非致病病毒傳播後,貓因壓力令免疫力下降而受變種致病病毒感染。

故此,現時並不是貓場一定不會是傳播病毒的場所,但一些環境惡劣而且胡亂繁殖、以商業利潤先行的繁殖場,就肯定有更大機會出現變種病毒和任何疾病的傳播,所以就算獸醫們繼續說繁殖場是FIP高發的地方也不全是錯。不過,就真的不是僅因為是品種貓而特別容易有FIP,別再亂說好了。

多年前當FIP是由變種病種而來的成因還未被發現時,常會聽到有小貓患有FIP,很多人便第一時間認為母貓就必有感染,但往往很多都沒有FIP病徵。很多Breeder為安全起見,會把母貓立即隔離和絕育,不少都活到現在變成老貓了。可見FIP並不是血統貓或血統貓Breeder的常見疾病,甚至從有染病的個案。

預防的建議

然而,作為Breeder,絕對要保留足夠的空間來隔離觀察,不必每每以人道作為預防的手段。而有了新的研究結果,加上一些RT PCR測試,雖然未必100%可靠,但已有較大信心面對FIP,讓貓盡量減少接觸到有關的冠狀病毒的機會。(FIP真正發病時病情可以是急轉直下,很多時靠驗血確定已來不及,也沒有太大意思,反而獸醫的判斷會更重要)

要預防就要知病毒怎樣來襲?客觀來看可以有幾個原因,包括:(1) 貓身上一早已帶著可能變種成致病的冠狀病毒、(2) 貓最近從別的地方感染到未變種或已變種的FIP病毒,或(3) 根本不是FIP感染(未有準確測試方法,貓一旦已確實患FIP時多已垂危)。

所以要預防,就是避免去病毒出沒的地方,而獸醫診所的人員要夠專業去處理和消毒環境,以免不幸把病毒傳給無辜的貓。而去過貓多的地方,自己也要盡量做好衞生,避免帶病毒回家,而家裡的貓也應避免外出和應打齊疫苗,保持環境衞生及讓貓不要感受壓力,給予優質的食物和潔淨的水,保持最佳的免疫力,都是最實際的預防方法。

前瞻

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新的發現,例如有新的檢測技術,以更相宜的價錢和更短的時間,準確找出可以變種和致病的病毒。當然,更希望已知道的有效藥物可盡快獲批合法生產和銷售,讓獸醫處方給不幸患病的貓。

About the author

Kiwidom Cattery

Cattery specialized in British Shorthair since 2000

View all posts